
現行的鋼管混凝土柱節點形式多樣,各具特點。本研究采用一種重載柱設計的新模式,在鋼管混凝土柱中埋設型鋼,即鋼骨—鋼管混凝土組合重載柱。由于是一種新型組合柱,對其受力性能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,特別是理論分析還有待展開,因此,為了全面了解新型節點的工作性能和受力性能,在此,采用ANSYS軟件對其結構進行有限元分析,最后與試驗結果進行對比修正。
重載柱為鋼骨—鋼管混凝土組合柱,梁為工字鋼梁,節點類型為加強環節點。鋼管直徑D為165mm,柱的高度L為1300mm,管壁厚度t為4.5mm。管內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,內埋鋼骨為2根I12組成的十字型鋼,工字鋼梁為I16。
在ANSYS中建立節點的有限元模型,具體尺寸與模型試驗中的相同。模型模擬試驗中所采用的節點構造,描述由鋼骨—鋼管混凝土組合柱、加強環、肋板和鋼梁組成的組合結構,模擬其約束及加載過程,整體考察新型組合柱節點的受力性能,最后還要試驗結果進行對比。
加載過程:先在柱上施加豎向軸力N=1800kN,通過面壓力的形式施加,其值為84.18MPa,然后,打開預應力開關,使其在梁端加載的過程中一直在,且大小不變,最后,在梁端通過位移控制施加低周反復荷載。
約束情況:試驗中,鋼管柱上下端均加了平板鉸,以模擬鉸支座,即管柱上下端只能在梁與柱形成的平面內轉動,而不能平動。因此,在有限元分析中模擬該約束時,對于下端支座:限制柱端截面上各點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,釋放其轉角位移,對于上端支座:限制柱端截面上各點的水平位移,釋放其豎向位移和轉角位移。
在梁端加低周反復荷載,其加載順序(均通過梁端位移控制加載,方向指定豎直向上為正)。
整個過程的計算量較大,需耗費較長時間。構件最后破壞時,節點區的鋼管壁產生了嚴重的扭曲變形,使模型的實體單元遭到嚴重破壞,導致計算終止。其節點的變形情況如圖所示,與試驗所得結果相似,鋼管與加強環相連接處的管壁明顯地往外凸,最后,由于交界處的管壁被撕裂而破壞。
從圖中可以看出,節點區鋼管壁、下加強環與鋼梁下翼緣交界處各向的應力均較集中,試驗中試件的破壞正是在此處,試驗最后,此處的加強環和鋼管壁均被撕裂。
專業從事機械產品設計│有限元分析│強度分析│結構優化│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
杭州納泰科技咨詢有限公司
本文出自杭州納泰科技咨詢有限公司www.yw15777.cn,轉載請注明出處和相關鏈接!